澳洲男子32年前用200元幫馬雲度過難關,現金馬雲「2000萬回報」感動大家

by

1980年時中國實施的改革開放,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,中國首富馬雲也是其中一位。當時澳洲中國友好協會組織了代表團前往中國,他們造訪幾個重要的城市參觀,其中包含了馬雲的故鄉,杭州。

#qbl1

 

澳洲代表團其中的成員,退休工程師肯跟他的妻子朱蒂,還有三個孩子大衛、史蒂芬和蘇珊,他們一家人來到了西湖旁的公園遊玩時,有一位和大衛年紀差不多的中國男孩走了過來,並且面帶微笑用生澀的英文跟他們打招呼。

#qbl2

 

這名男孩就是馬雲,他想藉此練習剛學的英文交談。沒想到他與大衛越來越投機,之後還約好再來公園一起玩。後來大衛跟家人回國後,馬雲也一直跟他們保持聯繫,定期寫信交流。

#qbl3

 

就這樣大衛成為了馬雲的國際筆友,馬雲也常跟大衛的爸爸肯通信,信中還會稱他「父親」。肯非常喜歡馬雲這個孩子,也會認真糾正馬雲在信中的文字錯誤,並且建議他將字距加大,好讓他能把糾正寫在空白處。

#qbl4

 

他們這樣寫信交流了5年。1985年時,21歲的馬雲考上了杭州師範大學,還成為學生會主席跟杭州市學聯主席。該年的暑假,肯邀請馬雲到澳洲玩。在此之前,馬雲從沒想過自己會出國,因為在那個年代,持有護照出國旅行是相當少見的。

#qbl5

 

在肯的鼓勵之下,馬雲順利申請到護照,但是申請簽證時卻遇到困難。因為那時的澳洲簽證通常只會發給政府公務人員、留學生、探親,像馬雲這樣的情形較少見,所以他一連被拒簽了7次。

#qbl7

 

當時馬雲住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裡,很快的一週過去,他身上的錢幾乎都快花完了,簽證還是沒有通過。肯為了讓馬雲能夠成行,還特別到紐卡索市政府像澳洲駐中國大使館發電文說明情況。

 

馬雲再度來到大使館,見到一位外國人就對他說:「我已經在這裡待上一周了,這次我最後一次機會。我希望能夠申請到簽證,我想跟你認真談一談。」對方驚訝得問他要談什麼,他接著說:「我已經被拒簽7次,等了一個禮拜了,身上沒有錢,只能回去,但至少我想要知道為什麼被拒簽。」

#qbl8

 

馬雲將自己跟肯一家認識的過程說給對方聽,這位外國人想了一下,說:「你再等3天看看?」馬雲沒有答應,他又說再等30分鐘,馬雲堅持不要,他才說:「你真的很想要這個簽證?我5分鐘後給你。」

#qbl9

 

終於,馬雲順利地來到澳洲,在紐卡斯爾待了29天,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的視野。在此之前,他從沒有離開過中國,這趟澳洲之旅讓他改變了很多原有的認知。他慢慢覺得,必須自己用頭腦去思考和判斷,在接下來的10年,他都在想著中國要如何改變,需要更開放的思想,跟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。

#qbl10

 

他看到許多人在公園裡打太極,那可是他最喜愛的運動。那段時間裡,他曾經到紐卡索郊區的一間會館,表演醉拳跟猴拳給當地的太極拳愛好者觀賞。

#qbl11

 

他學會了澳式英語,眼界也變得更開闊。回國後馬雲和肯一家人的友誼更加深厚。後來肯還帶著史蒂芬來杭州看他,那時馬雲家裡沒有多餘的房間,於是安排他們住在大學的宿舍。

#qbl12

 

史蒂芬回憶這段往事,那時他們會在馬雲家吃晚飯,然後在騎車回學校宿舍。馬雲會一直做飯給他們吃,讓他們感覺倍受款待。放假時也會帶他們兩人去鄉下遊玩,到了要回澳洲的那一晚,他還擺酒席招待他們,並邀請當地的一些貴賓參加。

#qbl13

 

當肯知道馬雲的大學生活其實經濟壓力很大時,他主動幫助馬雲,每隔六個月他都會寄支票給馬雲。兩年來一共寄了200澳幣(約新台幣5000元)。他的幫助讓馬雲很感動,馬雲一直謹記在心。

 

2004年9月,肯去世了,享年78歲。馬雲為此感到相當難過,他們之間的友誼長達24年,馬雲一直把他當作第二個父親、導師一樣看待,他還計畫有一天要和肯一起來趟西伯利亞鐵路旅行,只是永遠都無法成行了。

 

肯的兒子,也就是馬雲年輕時的第一個國際筆友大衛說:「這種想法現在看起來太渺茫了。以馬雲現在的身分,想像一般人那樣出遊可能很困難。不過我想總有一天,我會代替父親來實現馬雲的這個想法。」

#qbl14

 

就在今年2月3日時,馬雲透過馬雲公益基金會拿出了2千萬美元,幫澳洲紐卡索大學成立了 Ma-Morley 獎學金計畫,這是該校有史以來收過最大的捐款。馬雲希望這項獎學金可以鼓勵那些「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,經歷它、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」。

 

大衛代表家族發言感謝:「如果我父親還在世,看到馬雲為紐卡索大學的捐款,致力開創一個美好未來,他一定會很感動並且感到非常驕傲。」

#qbl15

 

沒想到中國首富馬雲還有一段這樣的故事,肯一家人也算是馬雲的貴人呢!

 

via:新浪網

 

其他人還喜歡



網友正在閱讀

關於我們

時尚華爾滋-生活時尚誌,我們只是一群不同領域的作者,專門分享時尚潮流及生活趣聞,希望大家在如此忙碌的生活中,來到這裡能暫時忘掉一切壓力,細膩品味周遭生活的小確幸。